【窮忙】移民的生活,是否如想像的令人稱羨?
最初會知道這本書,是因為蔡依橙在臉書上的推薦 《窮忙:我們這樣的世代》意外是本優秀的教養書!。主要是想了解到底美國夢是什麼,還有對底層階級的人是過怎樣的生活,窮忙是否一輩子跟著他們。
最近趁著新年假期,剛好翻到這本書,不過這次在看這一本書則是從不一樣的角度。主要是人在國外,對書裡面移民的人有更深的體會,從別人的狀況,來反思目前的生活。
你是勞動力還是知識階層?
美國夢似乎鼓勵著全世界各地的人來到這片土地,追尋可能的第二人生,似乎只要努力,就能過著理想中的生活。至少,跟家鄉的生活相去不遠。
不過,在作者的訪談中發現,有些移民因為語言能力的不足,加上急於就業,很容易被所謂「同鄉」的工作承包商或仲介剝削。舉例來說,他們會先給你錢度過短暫的經濟困難,然後再讓你用工作抵工資,再來這些承包商會消失,然後就沒有然後。
書中提到,不管是合法或非法的移民,勞動力對移民國家的成長非常重要。
不過如果你只是一個在移民國家,提供低技術勞動力的人,作者認為向上流動機會並不多,尤其是那些沒有受過更高教育的人。
而很多早期美國夢不需要讀很多書也可以成功的例子,則是因為二戰後美國的經濟成長所致,而非種族或階級的界線消失。尤其在1970年代之後,這樣的狀況更是不復所見。
移民猶如捧著玻璃的碗
書中訪談了好幾位從韓國移民到美國的夫妻、伴侶。有些原本是在國家做著百領的工作,如銀行職員,但因為想一圓美國夢,打算到學校念電腦科學,甚至還把家鄉的房子賣了,打算重新來過。
不過,原本以為這些錢可以讓他們安穩的至少過三年的時光,但由於加州的物價高,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花光了,所以必須去打工來維生。
但在餐廳當服務生的時候,因為不小心的一次意外跌倒,導致連打工都無法繼續,另外一半也必須輟學來幫忙,讓原本念書後移民的夢想越離越遠。
其它的韓國家庭,有些經濟壓力並不是問題,但因為做著高工時的生活,導致沒有人顧小孩,甚至跟另外一半也沒什麼講話,導致伴侶關係的下降,離婚率提高。
作者提了一個結論:
在美國的移民若想要得到解脫,幾乎都等到下一代才有辦法。比如做父母的不會講英文,但孩子會講。做父母的被困在高工時和低工資當中,他們的小孩能由自身的技術和良好教育找到出路。
我的想法
看完這本書之後,大概能理解,怎麼樣的移民會掉入一個窮忙的狀態,在移民國家需具備怎樣的硬條件才有辦法繼續向上。
答案是:高等教育+不能太差的英文能力(假設移民國是說英語)。
有了高等教育,你才有機會進入專業的領域工作,至少是一個入場券。當然,有入場券不代表人生從此一帆風順,但至少讓自己立於不錯的位置,而且最好是這個專業本地人做不來,需要借助你的專業不可,這樣就有機會向上。
而不差的英文能力則是很顯而易見。書中不斷的提到很多移民者因為自身英語能力的不足,造成了許多資訊不對等的情況,導致自身權利受到損害,也不知道哪裡可以可以求援,而惡性循環。
結合以上這兩點,大概才能讓自己的努力在另外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發揮作用,而非一輩子窮忙。